熱門搜尋:
輕軌輕鬆玩
關於我們
海洋
氹仔碼頭站
媽閣站

澳門仁慈堂

  • 澳門景點
  • 南區

以仁慈之名,將慈善進行到底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築,得以長存於歷史都有其各自的原因。初到仁慈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色花崗岩建築,走廊與牆壁、柱子搭配得相得益彰,從大樓立面上看有種鏤空的效果。與周遭色彩絢爛的建築相比,白色的仁慈堂有種安靜高雅之感。我不禁疑問,地處於教堂眾多的議事廳前地,外觀看起來較為樸素的仁慈堂是如何躋身進世界文化遺產之列,又是如何佇足與歷史長河中流傳至今的呢?

仁慈堂建於1596年,是賈尼路主教來到澳門一年後,秉承天主教救濟社會的原則建造。不久之後,仁慈堂兄弟會也隨之建立。1581年,主教辭去所管理的職務,在此設立了澳門第一家麻風病醫院。這所醫院成為澳門第一所社會福利服務機構,而這裡不僅對天主教徒開放,也對非天主教徒開放,可見仁慈之心不分種族、宗教、國籍。

隨著社會的發展,仁慈堂不僅為社會基層提供社會救助和醫療援助,更參與了金融博彩等領域的活動,包括扮演銀行的角色、協助課稅、發放信貸、推展博彩業發展等。仁慈堂也是中國最早發售中西式彩票的地方,澳門第一批以慈善為目的的彩票業在此發行。18世紀初,由於對外貿易船只常遇到海難,在澳門本地滯留了大批孤寡老人及婦女兒童。現下廣為人知的“婆仔屋〞,是仁慈堂當年收留無依婦孺的院舍,現下改造為文化藝術中心。直至現下,仁慈堂仍發揮著它的歷史功能,作為慈善機構、育幼院、老人院、教堂、醫院、學校等。幾世紀以來,澳門作為繁華的通商港口,仁慈堂不斷順應社會環境做出調整,它的作用不僅在澳門的社會事務上功不可沒,甚至在政治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仁慈堂二樓為博物館,珍藏著許多宗教祭品,這些大多都是早年天主教傳入中國後,由中國人製造的。從這些宗教祭品中反映出天主教早期傳入亞洲而衍生出的文化特色。館內還珍藏著賈尼路主教的全身畫像,在畫像下端放著主教的顱骨及陪葬品十字架。站在館內瞻仰主教,頓時對他肅然起敬,彷彿感受到他的仁慈博愛的精神,穿越千年,傳遞到我們身邊。

只有在此時,我終於明白參觀時的疑問,仁慈堂之所以得以長存至今,是慈善給予了它力量。以仁慈之名,將慈善進行到底。

© copyright OIO Design Ltd. All rights reserver.

Developed by CL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