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竹業興衰反映社會發展
據資料記載,昔日小城炮竹業相當興旺,除益隆外,還有五家炮竹廠,為當時不少低收入家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時移勢易,僅益隆炮竹廠舊廠址至今仍能保留下來,成為旅客了解澳門過往手工業情況的遺址,也作為老一輩居民緬懷昔日生活的重要歷史場景。
氹仔坊會早年曾與多個團體組織老街坊走進益隆炮竹廠,暢遊各製炮竹作坊,緬懷昔日工廠生活,百感交集。
曾有年邁女工回想當年稱,為了養家,明知製作工序危險,“危機四伏”,工作時稍不留神,輕則弄傷皮膚,重則命喪當場,“唔係講玩”,不能掉以輕心。但為了生計,唯有“頂硬上”,反映當年社會落後、經濟不發達,小市民生計艱苦的一面。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炮竹業最興旺時期,炮竹廠多全年無休,工人非常辛苦,倘遇上休息,意味着有人傷亡,廠方當天會視為哀悼日。直至炮竹行業逐漸式微,工人才轉行,有人去修馬路,有人當清潔工,總之為兩餐,甚麼苦工也做,以求餬口。工作雖然艱苦,但老闆總會在年尾設宴慰勞員工,彼此大快朵頤,人情味濃。
長期以來,保育團體至炮竹業工人皆望有關工業遺址可被保留,得以修繕並活化,向公衆還原炮竹業昔日光彩,於原有作坊空間展示製炮竹機器及實物,設圖片導覽,料能吸引遊人及居民認識炮竹製造業的興衰史。
炮竹業興衰反映社會發展
據資料記載,昔日小城炮竹業相當興旺,除益隆外,還有五家炮竹廠,為當時不少低收入家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時移勢易,僅益隆炮竹廠舊廠址至今仍能保留下來,成為旅客了解澳門過往手工業情況的遺址,也作為老一輩居民緬懷昔日生活的重要歷史場景。
氹仔坊會早年曾與多個團體組織老街坊走進益隆炮竹廠,暢遊各製炮竹作坊,緬懷昔日工廠生活,百感交集。
曾有年邁女工回想當年稱,為了養家,明知製作工序危險,“危機四伏”,工作時稍不留神,輕則弄傷皮膚,重則命喪當場,“唔係講玩”,不能掉以輕心。但為了生計,唯有“頂硬上”,反映當年社會落後、經濟不發達,小市民生計艱苦的一面。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為炮竹業最興旺時期,炮竹廠多全年無休,工人非常辛苦,倘遇上休息,意味着有人傷亡,廠方當天會視為哀悼日。直至炮竹行業逐漸式微,工人才轉行,有人去修馬路,有人當清潔工,總之為兩餐,甚麼苦工也做,以求餬口。工作雖然艱苦,但老闆總會在年尾設宴慰勞員工,彼此大快朵頤,人情味濃。
長期以來,保育團體至炮竹業工人皆望有關工業遺址可被保留,得以修繕並活化,向公衆還原炮竹業昔日光彩,於原有作坊空間展示製炮竹機器及實物,設圖片導覽,料能吸引遊人及居民認識炮竹製造業的興衰史。
炮竹史辛酸血淚交織
炮竹史辛酸血淚交織
據氹仔歷史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黎鴻健早年撰寫的《氹仔情懷》一書可知,廣興泰炮竹廠東主陳蘭芳於一九二七年在澳設置寫字樓,代理炮竹業務,並於一九三五年在氹仔開設全氹最大規模的廣興泰炮竹廠。根據一九五二年《澳門年鑑》所載,當年氹仔居民約八千人,從事炮竹業達二千人以上,顯見從事者衆。
廣興泰全氹最大
黎鴻健早年訪問廣興泰炮竹廠前廠長萬祥憶述,上世紀五十年代為廣興泰擴展時期,長工及開簿約九百人,加上在廠內鑿炮、打引、包炮、外發加工擯炮的老老少少輔助工逾二千人,佔當年氹仔近四分一人口。氹仔炮竹業的歷史,是以血、淚和衆多性命寫成。也許有人覺得炮竹工人過的是悲慘生活,但在上世紀二十至六十年代這幾十年,若無炮竹業支撑,貧困的氹仔人靠甚麼去維生呢?
全盛期逾二十家
時代巨輪不斷向前,當下氹仔城區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廣興泰炮竹廠所佔空間已建成多幢新廈及賭場酒店,其中的泥基村不復存在。如今與司打口內港客運碼頭相鄰的廣興泰炮竹製造廠總寫字樓仍在,惟關門多年,未獲善用,目前該一帶成為旅客上落車的站點。
近期坊間熱議一時的下環街均益炮竹莊,實為益隆旗下子公司,主要經營炮竹業務,用作寫字樓和倉庫外,二樓曾是兩代東主鄧壁堂、鄧棉洪父子的寓所。資料反映,澳門炮竹業於全盛時期,炮竹大廠聯同小型工廠逾二十多家。均益炮竹莊正是附屬於大廠旗下的工廠,其他早已因城市發展而被拆掉。
黎鴻健認為,時代進步,如何在保留獨有建築與城市發展過程中達至平衡,考驗政府及民間智慧。他近年撰寫與澳氹炮竹業有關的新書時,無論資料搜集以至技術支援方面,文化局都給予大力支援,旨為更好地呈現昔日的炮竹業辛酸血淚史,讓居民尤其年輕一代知道更多本土人、本土事,尤具意義。
世事如流水 小漁村變大都會
世事如流水 小漁村變大都會
老居民:童年於炮竹廠度過
“炮竹一聲除舊歲”,有華人居住的地方總有炮竹聲,凡農曆新年、婚嫁皆燃放炮竹,增添喜慶氣氛。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本澳炮竹業全盛時期,基本上氹仔家家戶戶均以此為生,是不少老居民的集體回憶。昔日氹仔多家具規模的炮竹廠房舊址已建成新廈,僅餘益隆炮竹廠房保留至今,見證本澳經濟騰飛、從小漁村搖身一變為國際大都會,極具歷史保育價值。
三大手工業之一
炮竹、神香、火柴曾是本澳三大手工業。街總副理事長、氹仔坊會副理事長阮若華與氹仔歷史文化研究協會理事長黎鴻健表示,神香、火柴廠房集中澳門半島,氹仔當年未經開發,人口較少,發展炮竹業風險較低,故益隆、寶昇、謙信、光遠、謙源及廣興泰六家炮竹廠便應運而生。當年大部分氹仔居民皆從事炮竹業,不少人的童年於炮竹廠度過,生活點滴都離不開炮竹。現時居民都希望將益隆炮竹廠打造成主題園區,用作保育。
無論是規模、人手、面積等,廣興泰皆最大,炮竹產量更為其餘五家的總和,故廣興泰才是當年氹仔最大的炮竹廠。按當年規模大小排列依次為廣興泰、益隆、謙源、光遠、寶昇及謙信六家。有一位宗教人士曾將印有“Macau•17•6•1928”的牌匾贈予益隆,令人誤解其開業時間是一九二八年,實則上面寫的是贈送日期。益隆於一九二五年秋季已獲批牌照,估計正式開業應為一九二五或一九二六年,一九八四年結業,開業近六十年,是氹仔經營時間最長的炮竹廠。現時遺址保留近七成,佈局完整,是現存規模最完整的炮竹工業遺址。
台山炮竹廠爆炸
炮竹廠所以集中氹仔,因一九二五年澳門台山炮竹廠發生爆炸意外,百多名女工死傷,澳葡政府下令封閉所有炮竹廠,於是炮竹廠老闆紛紛遷至氹仔經營,故炮竹成為氹仔區當年家家戶戶都從事的行業。
黎鴻健童年亦曾參與外判包炮工作,直至十多歲移民香港,對於炮竹行業的興衰,感觸良多。坦言每年都回澳祭祖,眼見近年氹仔發展一日千里,多家賭場酒店相繼建成啟用,城區面貌變化很大。有次踏入益隆炮竹廠後,勾起不少童年回憶。即使到了今天,與湖畔大廈一街之隔的謙源炮竹廠,外觀亦保留完好,入口牌樓寫的是“謙源益記棧”,內有門樓、圍牆、大量喬木等。據稱謙源屬私人所有,該位置為原來謙源炮竹廠於氹仔的一個炮竹製作工場,為低建築密度佈局,現已成為製藥廠。
鑑於氹仔仍存留部分炮竹廠遺址,故他近年特別開始搜集資料,先後訪問數百位曾於炮竹廠工作過的老街坊,或對這方面有認識的人,重新繪製多家炮竹廠的平面圖。現正努力編纂本土炮竹業書籍,計劃今年底發行,對本澳古舊行業發展感興趣的人士宜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