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文艺复兴归为“古典主义”,那么“巴洛克”就可以归为“浪漫主义”。好的建筑会在时间的凝聚中得到永恒,这座中国罕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想必只在澳门,再难寻觅——这一场以浪漫为裳的梦亦不会褪去。
坐落於大砲台旁,澳門博物館是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腳點,是昔日整個城市的心臟。這是一間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館,全館分為三層,比較有特色的是,其中第一二層藏於砲台之下。第三層由原來的氣象台建造而成,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大砲台原有的建築風格和地貌特徵,也最大程度的展現了澳門最真實的風貌。
淺淡紗幔上潑灑著色點,隨著從天而降的煙雨,戀愛巷被模糊了一遍又一遍,任淳淳清風撲面而來,好似一幅近看的點彩派畫作。挽起輕紗的她柔媚但不妖艷,執著的眼神,一道貼緊在同一把傘下,長情相伴——拍婚紗照的新人羨煞旁人。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築,得以長存於歷史都有其各自的原因。初到仁慈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白色花崗岩建築,走廊與牆壁、柱子搭配得相得益彰,從大樓立面上看有種鏤空的效果。與周遭色彩絢爛的建築相比,白色的仁慈堂有種安靜高雅之感。我不禁疑問,地處於教堂眾多的議事廳前地,外觀看起來較為樸素的仁慈堂是如何躋身進世界文化遺產之列,又是如何佇足與歷史長河中流傳至今的呢?
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哪咤廟旁,有一道黃土牆。這是一道不太起眼的,呈灰褐色的殘垣斷壁,歲月在牆上留下了斑駁的印記。乍一看上去,很難聯想到破舊的土牆竟是名勝古跡。這是澳門舊城牆,建造於1569年,是澳門最古老的城牆。昔日,舊城牆是澳門軍事防衛的重要部分;今日,則是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往事濃淡,色如清,已輕。建造這樣一座教堂,據說最初是為謝神靈保佑,還愿而建的。雖然履行諾言的葡萄牙航海者和彌撒祈禱的在澳葡兵已不在,時常關閉的教堂也少了信徒禱告時的身影,然彌足珍貴的是這座教堂依舊體現著神性與人性的光芒。
如果說要用一種花來比喻哪咤廟,我想那樸素淡雅的滿天星最適合不過。她沒有玫瑰豔麗,沒有百合芬芳,她常常是作為陪襯,但是卻有自己的可愛與美麗。正如一束美麗的花束需要滿天星的襯托,眾多的精美絕倫的景觀也需要平凡樸素的建築的襯托。而哪咤廟,正是這樣的一幢建築。
很多名人食客筆下的大堂街八號是位於澳門中區的葡式大宅之內,據說已有七、八十年歷史。很高興餐廳預留了風景最好的三樓給我們用餐。由於這一次我們的美食天使 Jessica 和小白 首次來澳門,所以我想為她們介紹幾個澳門必不可以錯過的菜式,通過幾道傳統特式茱式去感受澳門與葡萄牙的飲食文化。
來到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中央的圓形噴水池。這也是此地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噴水池中央放置一個正立之天球儀,是葡萄牙人航海的象徵,其上標有黃道赤道銅環,而秋分點正對著市政廳大樓。
中葡共處四百多年間,雙方交流甚密,政策貿易民事的商討自當少不了專門的議事場所。早在明朝我國官吏就已經與葡萄人有專門的商議貿易、辦理居留事宜的場所,即今天的民政總署,過去先後被稱為議事亭、市政廳。是當年澳門土生葡萄牙人的行政機構,一切市政事宜在這裡進行,維持了數百載。
中葡共處的四百多年間,澳門可謂是歷盡滄桑,歷史的變遷讓很多從前鼎盛繁榮街區的印跡在今日都逐漸變得模糊了。然而,歷史是無法替代的,在今天,人們依然堅持從建築的斑駁痕跡中去追尋昔日曆史的光怪陸離。
澳門是一座神奇的城市,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走過一段長坡,轉過一處街角後,會遇見什麼樣的人,會邂逅什麼樣的美景。從風順堂街一直走到龍嵩正街,當在分叉路上看到小山崗之上的崗頂劇院,向上走便是崗頂前地。
自開埠以來,澳門很快成為了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播的首個據點,因而澳門也有“聖名之城”的美稱。正因如此,澳門有各式各樣的教堂,這也成為了澳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其中,聖奧斯定教堂便是“聖名之城”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百年光景,風流雲散的崗頂劇院,這裡曾是葡人的俱樂部,也是當時全中國唯一的電影院。大門外用葡文寫著”Teatro Dom Pedro V”即伯多祿劇院之意,澳人俗稱這裡為”崗頂波樓”。 由於這裡除了劇場外,還設有舞廳、圖書館、撞球室等,我們來到這裡可見借日在此耍樂的貴族生活如何優越。
從媽閣廟來到聖老楞佐教堂,這是一種穿越,一種東西文化的穿越,由於我們從東方的海神廟來到葡萄牙人的海神廟,從而體會生活在澳門的人對大海的敬畏,對海洋為生的倚賴,以及對遠航所產生的不安而需要心靈的慰藉。
遊歷完充滿歐式風情的亞婆井前地,走進對面幽靜的巷子內便是充滿東方神韻的鄭家大屋。鄭家大屋就是坐落在這個華洋共處的土地上被南歐建築卹包圍的一住東方宅第。怪不得一部啟蒙晚清時代東方社會的巨著在這裡寫成。
第一次知道這個景點,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亞婆井,讓我覺得這裡是否住著一位慈祥的老人,是否有一口甘甜的古井。再次聽說這個名字,才明白此景如其名,體現了澳門包容萬象的精神。相傳明朝時有一位老婆婆在此
從媽閣廟向左走向媽閣斜巷,一路上可以欣賞到色彩絢麗、風格奇特的建築。而港務局大樓也不例外。轉過一個街角,你便可驚喜地發現,一棟黃白相間的具有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式風格的建築,呈現在你眼前。
澳門毗鄰大海,與大海相互交融,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澳門與大海緊密相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海事文化遺產。歷史追溯到十四世紀初,已有史料記錄到當時福建省的漁民紛紛來到澳門進行海事活動,他們認為澳門是一個安全的海港。
正如一位風情萬種的女子,澳門,她的美永遠不止一面。它既有顯於鬧市的現代化的賭場,又有隱於深巷的古老建築;既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廟宇,又有西式特色的教堂。若你想探尋它另一面的美,不妨與我一起踏上澳門文化古跡徒步之旅。
第 1 頁,共 2 頁